首页 培训动态 专业动态 读书笔记:《重构学习体验》关于派克的“五条成人学习法则”
读书笔记:《重构学习体验》关于派克的“五条成人学习法则”
鲍勃·派克在《重构学习体验--以学员为中心的创新性培训技术》一书中,开篇就提到了派克的“五条成人学习法则”,是我个人感觉非常提纲挈领的法则,值得重视。在我看来,它不仅仅是培训方式方法的策略性建议,更重要的是,他是基于脑科学、心理学、行为学等的研究成果做出的更进一步的结论。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具体的内容:

第一条法则,成人事长着高大身躯的小宝宝。

第二条法则,人们不和自己的数据争辩。

第三条法则,学习效果和学习过程的有趣度成正比。

第四条法则,行为转变,学习发生。

第五条法则,教授他人是能力的最高证明。


第一条法则,成人事长着高大身躯的小宝宝。

经过大量的科学研究可知,成人的学习习惯不是遗传习得的,而是后天习得的。

有关胎教的理论解释人类从胎儿期,其实是对外部的声音节奏等是有相应的感知的,有时候还会做出相应的反应。

出生之后在不同的时期学习和感知外部环境和自身,按照听觉、触觉、味觉、视觉等层次逐步展开。

我还记得我家五仁出生后,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到了3岁左右,口欲期还没有结束,见到新的事物,还喜欢拿嘴尝试一下。

小孩子喜欢鲜艳的东西(而不是单调的)、有趣的声音(而不是嘈杂的)、能够让他触摸的东西(而不是概念)等等。

通过千百次的行为锻炼,这种从小已经养成的学习认知的习惯和方法,已经成为了我们的一部分。

我们越熟悉的方式,学习速度越快。



但是现实中,尤其是上学之后,很多灌输的学习教学行动,往往忽略了这一点。

在我们苦恼孩子为什么学不会,为什么在有些成年人的培训活动中,总有一些人学习的效果不理想。

是他们的问题吗?这是需要我们反思的。

当你把这些很原始的学习元素,重新带回培训的教学之中时,你会发现还是能够激活成人的快速学习的能力的。

我们可以在教学PPT中,突出色彩的区别,增加动手尝试和感知的体验,让学员在自己的观察中去进行学习。

学习就可以这样的展开了。



尤其要说明一下的是“气味”,因为人类的生理结构特点,我们的大脑对视觉、听觉、触觉等等都是有保护机制的,一旦大脑觉得危险,它就会关闭以保护大脑,而我们所感觉到的,只是大脑希望我们感受得到的而已。

唯独“气味”,没有保护机制(不知道进化中出现了什么原因,哈哈哈,造成的),可以直接影响大脑。

如果,你的培训是一场带有“味道”的培训,说不定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很多身心灵的课程“熏香”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帮助学员调节情绪。


按照人类生理和习惯设计的课程,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条法则,人们不和自己的数据争辩。

这一点,说的是心理学中的一个现象,当成人建立了自己的对外界的认知之后,就会已从这个经验去评估一切(这样就会节省大量的大脑能量)。并且从这些经验中,不断的验证和修改它,并获得经验很管用的心理满足。

因为认知的经验、范围和深度的不同,人们在认知上,首先会调用记忆库中的经验记忆经行评估。当有差异时,不匹配的结果会让人习惯否定不同和警觉,而不是接受。这是一个非常正常的现象。



我们在培训中经常会遇到我们要讲的内容与学员的认知有不同有差异。

这种情况需要提前预测和准备。研究如何让学员降低抵抗心理的情况下进行学习。

这个时候,不是你说得对就行,要学员认可才会有学习收效。



在教学设计环节,我们经常做这样的工作,要了解学员关于这个学习内容的认知水平,是否有经验?有哪些经验?对学习新的内容是否有正向的帮助等。



在教学设计上,我们常常采用体验式的教学:

例如意识态度类的课程上,我们常常会模拟一个真实的案例情景,把矛盾冲突都体现出来,并让学员进行充分的讨论,这样方便他们自己暴露出问题、并且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例如在技能类的课程上,我们会让其在没有提示的情况下去实际操作,然后引导其总结高效率和低效率、成功与失败的差异、关键环节有哪些。

例如在知识类的课程上,我们可以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去勾勒出学员们的认知边界,然后再恰当的环节促进其反思,之后进行输入,效果就比直接说好了很多。



总之,这不仅仅是制造参与感,或者激活旧知,而是了解学员的情况下,让他们从既往经验顺利前往新知的有效办法。有什么比学员自己培训自己更高效的呢?我始终相信,好的培训课程,经过设计,培训师可以成为一种辅助,学员才是学习的主体。



第三条法则,学习效果和学习过程的有趣度成正比。

学习效果指的是学习中关注、记忆、回忆、应用等诸多学习过程环节最终带来的那个结果。我们都希望追求更好的学习效果。

有趣度不仅仅指的是游戏化学习,有时候在不同的环节下使用不同的方法,取得的效果是不同的,对于趣味,我们要有深度的理解。

例如,我们在解读时间管理的时候,一般会将工作事项的十字象限法,如果仅仅解读工具,虽然也会有效但是未免会比较枯燥。

我们可以在关注的环节,拿出一个人的一天的流水账记录,让学员去分析“什么导致了他的忙碌”,好的案例设计可以让学员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案例中的人的问题可能和学员的实际工作场景很类似,会引起共鸣。

学员在分析别人的案例的时候,又不像分析自己的真实的情况那么尴尬,往往能够一针见血。

吐槽、分析的过程,有让他案例对标自己的实际情况。

但这还不足够具有趣味性,这只是模拟了真实的情景,但是加入一些突发事件,就会增加过程的紧张感。

例如设计一些任务在其中,角色扮演等,会让学员从不同的角度再次审视这个学习的内容。

如果本身案例就是一个解密游戏的话,趣味性就开始增加了。



什么是趣味呢?

趣味的表达有很多种。有一种和相声的包袱的设计比较像,要“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同时要有反思的价值。毕竟学习不是纯搞笑。

要在学员惯常的思维模式下,进行打破。

这一点,想必有些培训师用过“按要求回答问题”的教学活动,给学员一张写满了填空题的问卷,让其仔细阅读后回答问题,看谁先回答完,对于任务有整体概念思维的学员,就会发现在最后题目的题目写着“以上的问题都不用回答,写好你的名字,举手示意回答完毕即可”。这个教学活动就有些开玩笑的意味,但是背后的反思却是深刻和明确的。

我还做过一个教学活动,用“撕纸条”代表着一个人的可用时间,去掉吃饭睡觉、去掉个人娱乐......当每个学手中的纸条越撕越少的时候,学员的注意力就被快速的集中起来了。

人脑对于概念性的记忆能力还是相对比较弱的,但是一个可以被故事串联起来的、带有画面感的学习过程,记忆就会更深刻。

如果这个故事本身带有趣味性,学习效果就会再次加强。

如果结局可以反转,那就再好不过了。



第四条法则,行为转变,学习发生。

我们经常说一个人某项能力的具备,是从意识到态度,再由态度到行为,行为到结果的过程。

只有能够达成那个目标结果的时候,我们才说这个人具备这个能力。

同样,我们说一个人是否成功的学习了某项能力,我们也要去看他是否行为上有所体现,是否实现了结果。

结果可以衡量,行为可以观察。

转变行为,才是学习的重要目标。



我们经常看到很多的课程仅仅停留在意识或者态度的层面,学习完了之后,既不知道如何去做(行为),更不知道可以达到什么结果。

即使是K12的课程内容,也是通过是否能够正确的回答出真确答案(衡量标准)为考核方式。成功的做出答案,就是我们要的那个结果,解题的过程,就是我们希望看到的行为。

培训的目标是为了提升或者改善绩效,企业是希望看到可以衡量的结果。

我们做培训有时候会比较困难的跟进学员学习之后的结果,但是我们可以控制的是在课堂上,他做出了,可以带来正确结果的行为。



所以在课程设计的初期,我们就要明确课程想要达到的结果是什么?例如,做产品数据统计的时候可以得出产品销售的毛利润是多少。

那么得出这个结果的行为是,能够统计总销售额、计算销售数量、统计单产品成本结构和数量、并对这些数据进行整合等等。

我们的教学也要围绕如何让学员了解知识和原理,做出正确的行为为核心来设计。



培训不是单纯的分享和意识的沟通,他要跟进一步,要能够落地。

因为培训学员,也是在培养他的学习能力和提高学习动力,能够落地的培训,能够让他更积极地投入到更多的学习过程中,带来更多、更好的学习效果。

让学员做某事和学员有意愿去做某事是非常不同的。



第五条法则,教授他人是能力的最高证明。

教授他人有很多好处。

首先,当你教给别人的时候,也是你再次复习和实践行动的过程,会加强你的记忆。

其次,这个过程,你会反思和审视自己所学还有什么样的问题,同时在别人提问的时候,能够让你了解自己是否真的清楚,了解差距在哪里。

最后,能够教会别人,能够带给你成就感,提升你的学习动机,并且你会审视自己所学的内容的局限性,并且激发继续探索的心理。

专家的道路就此展开。



我的老师李萃女士,也经常和我们这些师兄弟聊起她上学的时候,他的父亲是如何的扮演听众,让家里所有的孩子将一天学习的内容重新教给他的。也是他们全家孩子职业都和教育息息相关的主要原因。身正为师,学高为范,这是我毕业学校哈尔滨师范大学的校训,希望也是所有培训人的骄傲。



“教授他人”的能力在领导力的领域中,有一项能力很类似,称之为“辅导能力”,包括了说明讨论的目的、明确表达绩效挑战、维持动力、促进参与、提供支持、达成共识、制定行动计划等关键行为。能力要求更高。

我们由此可以指导,在培养人才的同时,其实也在为他们打开更宽的事业道路积累能力。

培训很多时候,不是单一结果的过程。

好的教学的设计,能够为学员在有限的时间里带来更多价值。


相信大家在阅读了以上的内容后,知道我为什么成鲍勃·派克的“五条成人学习法则”是基于脑科学、心理学、行为学等的研究成果做出的更进一步的结论了吧?时间有限,并不能全面展开。尤其是《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让大脑自由》《认知天性》等等书其实也有很多可以支持的示例。


总结:

好的法则,可以让我们用有效地视角去审视教学活动,并在其基础上高效的、不断地去演绎和使用,并扩展出更多的方式方法出来。

善用法则,让我们更容易做出好效果的课程来。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