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培训动态 专业动态 为什么欧美不流行知识萃取?
为什么欧美不流行知识萃取?
时不时就有小伙伴问我,庞老师,知识萃取英文是什么?为什么其他学习技术和方法都能查到国外的资料,而知识萃取或者说经验萃取,查英文资料好像查不到什么东西呢?

恰好这周我参加了一个CSTD召集的一个在线直播对话的节目(点此回看),跟一些培训行业的大咖进行了一次碰撞和交流,在这次对话过程中,我自己形成了对这个问题一个比较清晰的看法,这次的主题是学习技术的应用,确实你会发现,像国内比较热门的经验萃取、学习地图、培训和课程体系建设这样的一些技术,在海外好像你在上网几乎查不到相关的资料。

这是为什么呢?在昨天我们对话完成后,我总结了一下,我觉得这是因为我们跟美国相比,我们有三个特点+三个独特的文化基因,先说三个特点,我认为可以概括成快、空、野,而与之相对,西方则是是慢、全、专


,是指什么呢?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普及之后,我们的发展是比国外要快很多的,我们用二三十年走了人家上百年的路,所以的话,由于我们加速快跑,很多东西就跟不上,而且也体现出多种层次的差异性需求,头部企业甚至已经跑到西方前面去了,而大量的腰部长尾企业的层次还相当低,这就不像欧美已经进入到一个相对发展平缓的阶段,他们已经过了那个时期了,而我们现在正处在快速发展当中,所以我们对于这种自有内容的需求是显得格外迫切。

,就是因为我们发展过快,而我们的起点又比较低,所以就导致我们学习有大量、层次多样的需求,而又空白点众多,随着企业培训体系、课程体系、内训师体系的建设,随着业务的快速发展,又对内容提出了很多的需要和诉求,所以对我们来讲,这个内容建设问题就显得更紧迫一些。

反观西方的情况,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人家已经相对来讲该有的内容都有了,所以对这个部分的需求就没有我们这么迫切,因此表现出来就是好像人家对于内部的知识萃取没有那么关注。

,因为我们的发展快,同时又起点低,所以就导致我们不管是企业业务侧,还是HR和培训管理团队,都是一个比较简单粗野、野蛮生长这么一个状态,这就要求我们的培训工作者能够更加敏捷,更快速的去响应业务的需求,并且要能够越过自己的专业边界,拿出直接支持业务的行之有效的手段、方法、内容。

而在欧美那边,因为经过这么多年的长期的发展,他们的高管、领导层对人力资源工作者、培训管理者到底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已经有了一个相对比较清晰的一个认识。

这三个发展上的特点再叠加上我们3个底层的文化基因,就使得知识萃取这样的学习技术在中国更加受到追捧,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

第一,实用至上,我们的文化非常强调东西要能够拿来就用,提倡给标准答案式的学习,而欧美那边更有耐心,他比较强调自主探索式的学习,所以你看欧美的经典课程,很多时候他给你的是一个大框架、大思路和总体流程,至于怎么具体去运用、去落地,每个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再去探索,而这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我们希望道法术齐备,直接可用,这就对一些更加应用层面的技术和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独立自主,这是我受李文德老师启发产生的感触,他在昨天对话的过程当中提到,中国人好像有一种倾向就是提倡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很多东西都要掌控在自己手里。所以的话,即使在我们落后的时候我们学别人也是希望洋为中用,师夷长技以制夷。

第三,自视独特,我发现中国在对外学习时,总是强调,我们的情况和土壤,是与国外完全不同的,特别强调要因地制宜,而不能盲目照搬。这与独立自主一样,我觉得都是因为我们有灿烂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有那种发自骨子里的大国自信,所以很难真正潜心俯身去向西方不折不扣地学习,这很难说对错,但是客观上却催生了这样一种信念,那就是“还是我们自己土壤上结出来的果实更加香甜实用。”

所以,三个特点快、空、野,三个文化基因实用、自主、独特,就造成了知识萃取在中国相比西方更受欢迎,更加快速地发展应用的现状。

不过,话说回来,深入追究一下,我们其实也会发现,知识萃取这个概念在国外虽然没有在国内这么热门,但其实它有没有呢?也是有的,据我观察,它至少在两个层面上不同的程度地存在着。

第一个层面,就是在知识管理、知识工程、知识收割领域,一直有学者在研究和实践,这样方面的一些内容它是有存在的,其实你用Knowledge elicitation, Knowledge harvesting, Knowledge Engineering这样的关键词是可以搜到不少资料的,像加里 克莱因这样的顶尖学者,还出过这方面的一些专著并有中译本,例如下图所著《洞察力的秘密》,但是在国内却少人问津。


第二个层面,就是很多跨国企业内部其实也有经验总结的习惯,因为大量欧美企业都是跨国公司,人家总部也肩负着要把好的方法提炼出来,推广到全球不同分部去的责任。

以我之前工作的宝洁为例,2003年,就在俄罗斯基于项目实践,提炼总结了一整套经销商管理的迈克销售模式(McSales),在那时就已经精细到了经销商送货的路线应该如何在地图上设计和标注的程度。


现在这套模式在宝洁内部已经至少改进迭代到了第八版,而且还走出宝洁,输出给到了同行甚至Google这样的企业,所以实际上人家这方面是有的,只是可能没有把这种东西当成一个特别大的事情,来对外大张旗鼓进行输出,他会觉得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我做完的事情把这个东西沉淀总结成为我们内部的一套流程方法,这不是天经地义吗?当然,换个视角,他们重视推广经验,却未必重视总结提炼和萃取经验的方法。

所以总结起来,一方面是现实情况,我们比对方要更重视和更公开谈论知识萃取,另外一方面,人家那儿也在做,只是没有怎么声张,所以换言之,概括起来就是在我们这边,我们是有名无实,还在积极地推进和探索,而在人家那边是叫有实无名,已经初具规模,并且融入日常,只剩下小修小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