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培训动态 专业动态 微软导师制的激励机制设计与运营:这7点经验值得学习
微软导师制的激励机制设计与运营:这7点经验值得学习
微软是全球较早推行导师制的公司,其制度与逻辑相对简单,但是非常有效,很少有人注意到微软导师制的价值。

在微软公司,导师往往被称作为馒头(Mentor),所以在导师与新人初次见面的时候,或许你就会被介绍,这就是你的馒头。在微软公司每个实习生与员工都有自己的馒头,例如张亚琴的馒头就是比尔盖茨,那么微软公司的“馒头机制”是如何设计与运营的呢? 接下来从两个维度为大家分享。

01.导师激励


国内的公司在推行导师制的时候,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激励问题。很多被任命的导师认为带教新人,增加了自己额外的工作。因此,有一部分导师在带教过程中没有那么用心,甚至在整个导师周期中,都没有怎么跟新人接触过。其实,这种行为给公司或多或少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那么,微软是如何激励导师呢?

•文化激励:在微软的员工培养体系中,导师除了为新人提供辅导之外,当员工换岗、换项目及承接一个全新的工作内容时,都可以选择导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导师的身份是长期的,不是一个“带教徒弟”的临时工,这一点在无形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身份激励:在微软公司,只有你某个领域中有独特的影响力的时候,你才资格成为导师。这有点像硅谷公司的TL(Tech leader)的意思。牛人才能成为导师,这无疑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而在facebook中,导师的入门标准相对简单,在专业能力方面,只要你有超过1年以上的岗位经验就可以了。

•匹配机制:微软的导师制,并非由HR或管理者进行行政指派的,而是由新人进行自己选择。其实,这个制度的设计挺巧妙的。如果作为导师,你技术虽然很牛,但是没有人愿意请你当师傅,是不是很尴尬。而且,这种机制的设计,也会很好地帮助技术型人才,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技术影响力,这对项目的推进本身是有好处的。同时,HR需要知道几乎所有的硅谷的科技公司,都非常重视技术人才的影响力,因为这关乎大项目推进及绩效。

•评价激励:在微软公司,HR相关的同事,会将导师名单公布在数字平台上。在平台上,所有人都可以看到导师的特长、被选成为导师的次数、历届新人对导师的评价。这种信息的公布无疑对导师起到约束与激励的作用。

对于培训管理者需要意识到的是,在培训体系的设计中,机制的设计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培训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凡是在机制设计上偷的懒,最终都会在培训项目的运营过程中,加倍地偿还。

02.运营策略

在微软公司,导师不会天天指导你,帮助你制定培训计划。因为,导师的时间比新人的时间宝贵得多。具体有三点值得参考。

•自驱学习文化:新人要快速地进步以及获得更多的资源,就必须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自行制定相关的学习计划。

•避免成为拐杖:在微软, 导师不太可能花费较多的时间,对你进行手把手的辅导,更多的是为新人提供解决问题的框架,减少新人做没有必要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无价值探索。有的时候,可能是同时能够过邮件或即时通讯工具给予简单的指导。

•非正式沟通:在微软,导师可以在某个有空暇的时间找你谈谈(或你约导师),但是在微软有一个不成文的文化,这个聊天通常是在新人请导师吃饭的时候。这样饭也吃了,导师也当了。在这里,大家需要注意的是,微软的导师通常不缺这一顿饭钱,更重要的是利用吃饭的这个契机,不会占用导师额外的时间。

当然,培训管理者在借鉴微软的这些经验时,需要注意的是微软的企业文化、员工的收入、工作负荷度等因素,在国内推行导师制的时候,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但是培训管理者必须意识到,建立基于岗位的教练辅导体系,为员工提供个性化的、100%实战的学习是未来培训体系的重要构成,而作为优秀的培训经理,是一定要具备导师制的设计与运营能力的。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