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瑞冬
《CSTD2025中国企业学习蓝皮书》
2025-01-01
【培养对象】安踏集团生产全体员工
【项目概述】
安踏集团的生产改善创新大赛旨在通过激发全体员工,特别是计件员工群体的创新能力,来推动公司迈向智能制造的新阶段。该项目以“理论赋能 + 即时实践尝试”的模式,结合比赛和激励机制,促使员工在日常工作中主动参与创新,并将创新成果直接应用于实际业务中。通过链式赋能、师徒带教孵化等手段,安踏成功地解决了专家资源有限与学员众多之间的矛盾,实现了知识无死角覆盖,为后续其他工作培养了一批长期赋能力量。首届大赛共收到近 400 个提案,其中322 个经验证可落地,助力 9 个专利孵化,预估总价值超过 600 万元人民币,并形成了丰富的案例库,直接帮助了业务实践。
【项目背景】
随着安踏集团 5.0 全球化战略的推进,作为自营工厂的集团生产已步入自动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各大生产园区在智能制造、精益生产和知识产权等领域不断涌现出新的创新目标和需求。但生产一线员工群体的创新意识和素质基础还相对薄弱,这与公司快速发展的智能化改造步伐形成了鲜明对比。员工较难跟上现场智能化变革的脚步,导致许多潜在的优势和价值点未被充分发掘。
安踏集团生产拥有近万人规模的团队,且组织出台了相关政策重奖创新改善行为,各级领导也长期强调创新的重要性,但在生产基层实际推行中仍然存在阻力,其原因主要来自以下问题:
氛围尚未形成:员工对小微创新的重视不足,认为这些小改动没有大价值,进而忽视了日常中的点滴改进机会。
技能薄弱:一线员工的整体文化素质偏低,缺乏必要的专业培训和日常带教指导,使得他们在面对创新时感到力不从心。
认知偏差:员工普遍认为创新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只有专业人士才能做到,从而产生了心理障碍,不敢轻易尝试。
创新驱动不足:现有的激励政策偏向于大型专利,与基层员工的实际需求脱节,导致他们感受到的创新回报不足,缺乏足够的动力去参与创新活动。
针对上述问题,安踏集团生产决定启动生产改善创新大赛,希望通过刷新员工的认知,营造积极的创新氛围,提升全员的创新能力,最终实现业务目标的达成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项目设计】
一、服务业务实战,训战结合
安踏集团的生产改善创新大赛紧密围绕业务实际需求展开,通过“理论赋能+ 即时实践尝试”的模式,将创新培训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员工在学习后立即有机会进行实践,验证和感受所学内容,快速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同时,比赛过程中设立定向激励机制,引导员工的创新行为精准作用于业务的重点和痛点,确保创新成果能够直接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形成训战结合的良性循环。
二、打造持续影响,年度周期性品牌化
为了确保项目的长期可持续性,安踏将生产改善创新大赛设计为年度周期性活动,逐步打造成一个具有品牌效应的创新文化标签。通过与业务部门的深度合作,项目不仅能够在短期内激发员工的创新热情,还能在长期内为员工创新能力的孵化、迭代和升级提供持续的动力和支持。每年的比赛不仅是创新的展示平台,更是推动企业创新文化的有力工具,帮助企业在智能化转型过程中不断进步。
三、创新习惯养成,基于福格行为模型
根据安踏生产员工的整体创新素质和认知现状,项目设计借鉴了福格行为模型(B=MAP),即行为 = 动机 + 能力 + 提示。通过高强度的宣传和引导,消除员工对创新的认知偏差,降低创新的心理门槛,使他们意识到创新并不难,自己也可以做到。同时,项目通过设置简单易得的奖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内在动机,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创新。此外,项目还提供了全程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员工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能力,最终形成创新的习惯。
四、现场链式赋能,解决资源覆盖难题
针对一线员工数量庞大且基础知识薄弱的问题,项目创新性地采用了“链式赋能”模式。通过专家对班组长进行集中培训,再由班组长转训一线员工,形成了从上到下的知识传递链条。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专家资源有限的问题,还确保了知识能够无死角地覆盖到每一位员工。同时,项目培养了一批具备长期赋能力量的现场干部,为后续其他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师徒带教孵化,促进经验流通
为了帮助初次尝试创新的员工克服不安全感,项目设立了提案导师制度,鼓励现场管理人员主动带教和帮扶计件员工。通过一对一的辅导,导师不仅帮助员工完善创新提案,还促进了创新经验的有效流通和碰撞。这种师徒带教的方式不仅提升了员工的创新能力,还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和协作精神,形成了良好的创新生态。
【项目实施】
一、赛前预热与宣传
在大赛启动前,安踏通过多渠道、多层次的宣传方式,确保所有员工充分了解比赛的意义和规则。
多媒体铺设:利用线下VI(视觉识别系统)、线上社群、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广泛传播创新理念和小微创新的成功案例,帮助员工消除对创新的认知偏差,认识到“创新不难,我也能做”。
全员宣导会:组织生产经理和管理人员召开全员宣导会,强调创新的重要性,并通过提案价值可视化的方式,让员工直观感受到创新带来的实际收益。
标杆公示:展示过往优秀创新者的案例和成果,树立榜样,激励更多员工参与。
二、链式赋能培训
为了解决专家资源有限与员工数量庞大的矛盾,安踏集团生产采用了“链式赋能”的培训模式,确保知识能够无死角地覆盖到每一位员工。
专家培训班组长:邀请内部专家对班组长进行集中培训,传授创新工具和方法,提升他们的指导能力。
班组长转训员工:经过培训的班组长再将所学内容传递给一线员工,形成从上到下的知识传递链条。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培训资源不足的问题,还培养了一批具备长期赋能力量的现场干部。
持续反馈机制:在培训过程中,设置实时反馈机制,确保每位员工都能得到及时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快速掌握创新技能。
三、实战阶段:提案提报与实践
在比赛期间,安踏通过多路径的提案提报渠道,确保员工随时随地可以提交创新想法。
多渠道提报:员工可以通过扫码、发消息、微信公众号平台等多种方式提交提案,方便快捷。
全程护航:为每个提案配备导师,提供一对一的辅导和反馈,帮助员工完善提案内容。对于可行的提案,业务部门会立即给予积极反馈,确认其价值;对于需要改进的提案,评委将提供具体的改进建议,确保提案能够最终落地实施。
即时奖励:设立简单易得的限量奖项,如提前50名提报的员工即可获得奖励,激励更多员工积极参与。同时,优秀的创新者将被纳入企业培训课件,成为新员工和进阶培训中的学习对象,进一步扩大影响力。
四、赛后落地与成果推广
比赛结束后,安踏集团生产注重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并通过多种方式推广成功经验,确保项目的持续影响力。
业务落地反馈:对于已验证可行的提案,业务部门会迅速将其应用于实际生产中,确保创新成果能够真正发挥作用。同时,项目团队会定期跟进提案的实施效果,收集反馈意见,帮助员工不断优化创新方案。
案例库建设:将优秀提案整理成案例库,供其他员工学习借鉴。这些案例不仅涵盖了具体的创新点,还包括了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为后续的创新活动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表彰与奖励:通过结案表彰大会,公开表扬表现突出的创新团队和个人,增强员工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同时,优秀创新者将有机会获得更多的培养和发展机会,成为企业未来的创新骨干。
【项目成果】
一、创新意识广泛启蒙,全员参与度显著提升
通过首届生产改善创新大赛,安踏集团生产成功地在全体员工中植入了创新意识,打破了以往对创新的认知偏差。近9000名员工接受了创新知识启蒙培训,覆盖率达到 100%,形成了积极的自主创新氛围。特别是计件员工群体,原本被认为创新难度较大的他们,在比赛中积极参与,提交了 103 个直接提案,展现了巨大的创新潜力。这种广泛的启蒙不仅为后续的创新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还激发了更多员工主动参与创新的热情。
二、创新成果丰硕,直接助力业务发展
首届大赛共收到近 400 个提案,其中 322 个经验证可落地实施,预估总价值超过 600 万元人民币。这些创新成果不仅涵盖了生产设备的改进、工艺流程的优化,还包括了多个专利的孵化,直接推动了业务目标的实现。例如,鞋材现场员工提出的“倒转流水线”方案,零成本解决了旗舰产品创 3.0 跑鞋大底烘箱长度不够的问题;一位现场管理者发明的自动冲裁机通用刀模,实现了“一模多用”,极大降低了换新成本,并将经验赋能至供应商。这些实际应用的创新成果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为公司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三、培养了一批创新标杆,形成良性循环
首次大赛成功孵化了 73 位现场干部赋能能力,他们成为了后续创新活动中的核心力量,能够持续带动其他员工参与创新。同时,大赛还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创新标杆个人和团队,他们的成功案例被整理成课件,纳入新员工培训和进阶培训中,供他人学习借鉴。这些标杆不仅为其他员工树立了榜样,还促进了创新经验的有效流通,形成了良性的创新生态。此外,优秀创新者获得了更多的培养和发展机会,成为企业未来的创新骨干,进一步推动了创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四、制度化建设,形成长效机制
基于大赛的成功经验,安踏集团生产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创新培养模式,并将其制度化,助推各业务大区制定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激励制度与政策。例如,MES系统的普及应用、现场干部现代管理思维的革新以及生产质量意识的强化等,都是通过这一机制得以推广和落实的。这些制度化的措施不仅为企业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持,还为后续的创新活动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案例分享:宁瑞冬,来源:《CSTD2025中国企业学习蓝皮书》)
安踏集团
、
生产改善
、
学习项目